返回分卷(41)  洛娜215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木小白无声得骂了一句脏话,舌头舔了舔空荡确定里面有隐隐约约的一个小突起这才放下心来,人类幼崽真的是太麻烦了,居然还会换牙!

不过也幸好人类会换牙,否则他嘴里就要有个豁口了。

鬼知道当初木白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牙齿松动的时候有多惊恐,可能是年少时候有些营养不良的缘故,木白的换牙期来得晚,持续的时间也很长,直到现在他嘴里的牙齿都没有全部换完。

不过幸好他的门牙都换好了,否则木白难以想象自己在考试时候一张嘴露出几个豁口的场景有多可笑。

绝对会被不良大人嘲笑让他牙长齐了再来考试的!

哎,麻烦的成长期。

木白撇撇嘴,正想随手将牙齿扔掉,却听一句含着笑意的低沉声音在他背后响起:牙齿要小心处理,万不可随意丢弃。

一身锦袍子模样俊秀的高大青年不知何时站在了他的身后,见木白看过来,他微微笑着柔声道:上头的牙齿要往坑里扔,下头的牙齿要往屋顶扔,否则牙齿容易长不齐整。

小孩看着他的表情渐渐从警惕转为狐疑,最后露出了点惊慌,青年看着他小嘴乱动,就知道他这是在检查自己的牙齿是不是整齐。

似乎是确认了自己的牙齿应该没问题后,小孩仰头看着他,圆溜溜的眼睛里头透出了一点迟疑,他张张嘴,脆生生道:你不是在骗小孩吧?

不是,青年笑意更深,我不会骗小孩,更不会骗你。

第51章

虽然这人说了很让人信服的话,但是木白还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你这是上头的还是下头的牙齿呢?木白的疑惑劲还没散去,听到这句没有戳动他防备心的话顺嘴便回答:上头的。

那就得往下头扔了。青年笑着道,他抬头看看四周,面露一点迟疑道:不过这儿都是平地,没有凹坑呢。

木白一愣,左右看看,的确,如今他们所在是一个大平地。

这当然是出于安保需要啦,非但这儿是平地,周围稍矮的灌木丛和小乔木都被先遣部队砍伐,一眼望去可谓一马平川,虽不至于说毫无遮蔽,但基本控制在了膝盖以上的环境都被清场。

如此,自然也不可能留有凹陷处,没有凹地就不好丢牙齿要不还是算了,之前他那么多牙齿随手丢了也没见哪哪没长好啊。

木白刚生出了点犹豫,就听那青年说:这样吧,我过会要去周围巡逻,你要是不方便的话就给我,我去帮你找个地势低的地方扔了。

他说的实在太随意,反倒让木白觉得自己的警惕有些莫名其妙了,他捏着自己的牙齿转了转,有些犹豫。

不是木小白小家子气,牙齿同骨骼一样都是人体死亡后会留下来的存在,所以在他生活的时代,牙齿也会带上一定的巫术寓意,不能轻易给人。

在那个巫神共存的时代,就连剪个头发都有特殊的仪式,更别说是骨头牙齿了。

他之前扔掉的时候也就算了,毕竟也没人会跑到他家门口去满地找一个小孩的乳牙,但是现在是有陌生人直接从他这儿拿,指定性着实太强。

但是

木白注视着他的双眼,在对方平静的注视下缓缓将手心里的小乳牙放到了他的手心。

他垂下眼帘,松开手后他迟疑了下,还是收回了已经空空的手。

在这整个过程中,青年都微笑着注视着他,直到木白垂下手都不见丝毫不耐。

这很奇怪,对于陌生人,木白应当不会那么没有戒心,但是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他却是感觉心安无比。

那麻烦你了。踟蹰了一下后,木白还是如此说道。他一方面对于自己将牙齿交到陌生人手里觉得有些不安,另一方面又觉得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便是因为他们比别的动物天生多出了一感,也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这种脱离五感外的感知能力使得人族天生就带一些特殊能力,只是因个体不同强弱有差,但木白觉得自己这具身体可能是小孩的缘故,他的第六感还是挺强的。

比如他当初就是靠着这种极其微妙的感应从群山中选择了秀芒村的方向,所以这次他也准备相信自己的直觉。

之后几天依旧风平浪静,只是在进入河南地界时,大部队因为太子要审查黄河疏浚情况而停留了一段时间。

在后世的历史学有一句老话,叫做中华民族的治国史就是黄河的治理史。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天性中带着的关于统一、协作的信念和文化就是因为长期和黄河搏斗带来的影响。

因为只有团结,只有统一,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束缚住这条华夏大地的母亲河,让她保持温柔慈爱的模样,而不要总是家暴自己的孩子。

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和黄河搏斗的记录,大明也不例外。

虽然建国也才十五年,但因黄河发生的大灾小灾已经有不下十次,年轻的大明王朝几乎每年都要在救助灾民一事上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或许有人要问,既如此不如干脆整治黄河得了,但这就牵扯到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元王朝灭亡的导火索正是因为治理黄河。

元顺帝时期黄河多次决堤,在元丞相脱脱为代表的大部分蒙古王公贵族的支持下以及大部分汉臣的反对无效下,顺帝下令治理黄河。

或许有人会奇怪,治理黄河明明是好事,而且黄河流域是汉人主要的聚集地,为何反而是汉臣提出反对?

因为在元政府工作的极少部分汉臣太了解元政府官僚机构的劣根性了,那无可救药的贪婪如果放到了治理河道上,极有可能成为压下当地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也的确如此,顺帝发下的治理经费到了当地官员手中百不存一,而当地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中饱私囊,只有更加狠厉得压迫民众。

原本一家只需要出一个役夫,变成了全家都得出动,老幼妇孺若想要避免徭役那就只有交钱,没有钱就只能出力。

而更糟糕的是,按照规定役夫在服役时候的口粮是官方提供的,但采买粮食的资金已经不剩多少,如此便只能给别的地区增加税负,亦或者是罗织罪名从百姓家中掠夺。

于是,一个叫韩山童的人在疏通河道时,挖掘出了一只眼的石人,伴随着民间流传的一句著名的谚语,全国响应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