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焚书坑儒及汉朝尊儒的历史论证  京流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焚书坑儒及汉朝尊儒的历史论证

本文为网友提供,出处不明,自己也在研究拜读中

孔子叹曰:“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然而他自己却也不完全理解《老子》和《易》的真正内容,否则也就不会干傻事了。孔子开设私学普及教育之先河企图帮助人们提高水平,确有改变且片面夸大了学习的作用,但也失其自然本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然而那时学习的本义有时是指学习礼仪,礼仪古时指祭祀婚丧嫁娶等内容过程的形式,为作伪以满足社会需要。孔子接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以《礼仪》内容为主要方面的,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本义不是现在的学习技术知识,而是“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学习也就是学其中礼仪内容,效仿固定的礼节反复练习而已,不能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学说在当时历史时期并不受欢迎,因为当时新兴的势力力量在争夺或巩固以取得到的地位,孔子学说在当时并不适用,所以没人接受孔子学说。孔子原本打算凭借他的说教能够说服某个君主,并在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好混碗饭吃,努力的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讲学为生。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不是自然知识,而是培养御用文人的仁义礼智信。可是他的弟子们却没有他那么好运,非但不用,这群书呆子们被秦始皇统统一网打尽,来了个历史上有名的惨不忍睹的焚书坑儒的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恐其惑乱。

《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因为秦朝早已得到部分周朝的官学史料典籍。谁得真传谁得天下,如秦兴于史而又憎惧于史。(传说老子从函古关出关到秦国。《史记?封禅书》:“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焚毁历史文献典籍并非秦始皇一人,导致中国远古辉煌文化失传。因此可见历代亦皆有忌讳也,在政治上不符合他们的口味要求,所以在《尚书?尧典》以前的典籍一律废止或销毁破坏。

春秋时代是封建的世袭制,与春秋时代不同的是战国时是英雄辈出或展现能力的时代,只要有才就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也是秦兴原因之一。秦始皇修筑长城并非是统一,恰好是对民族统一的破坏,并不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秦始皇统一的只是文字等。秦始皇实属过激,但其中必有理由和说明一些问题,这是秦朝迅速崛起的原因,这也是秦迅速灭亡的原因,倒是给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榜样。秦始皇偏偏把这本《易经》留下来,并不算在儒书之内。因为秦始皇对传统文化典籍的破坏,导致周朝以前的有些官学史籍失传。周史并非完全为秦所灭,而是有些从来未得相传。

《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史记?六国年表》:“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僣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后来的汉朝当权者在得到地位后,并需要维持持久统治时他们又想起孔子学说对统治非常有帮助,于是当权者又开始尊孔。并且抢救收集古籍,得到一部分的恢复,为司马迁撰写《史记》许慎撰写《说文解字》提供了材料,汉代的造纸术又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方便条件。夺权与保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孔子的克己复礼恢复礼仪对当权者当然是一件好事了,由民间家规的礼到国法政治上的礼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孔子所讲的礼、仁、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实际目的最终是为了讨好统治者,是变着法的为统治者服务的,而并非完全是为广大民众所考虑的。孔子的忠孝等是为统治者而设,是有悖于伦理的。道德当然是千年万年也不会改变的,但是实际执行操作起来能否主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公正。人伦道德是从天地道德那推导引申而来的,是符合天地精神的,是大纲要。孔子只是提倡进行礼仪活动,而并不知道礼仪所包含具有实质性的真正内容,礼是形式,里面有故事内容。

儒学只关心政治人事活动不关心自然,与前人先关心自然后关心政治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是本末倒置认识不清的。所谓的纲常是将几种人伦关系混淆在一起以迷惑转移人们的视线,而达到统治的目的,君臣与父子的关系完全是两回事。礼不可无,但不可太过,没有原则的忠是愚昧,是讨好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后来的帝王崇拜孔子是有政治目的的。当然孔子并非一无是处,后来的汉朝统治者觉得孔子的说教还是有一定的可利用价值,所以又为他树碑立传修建孔庙,汉儒曾经进行抢救,孔教逐渐得以复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